核心提示
让守信者一路畅行,失信者寸步难行,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宝安坚持把产业作为立区之本,紧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致力于打造全国政务服务最优区。自去年9月,宝安启动了“大诚信”体系建设,以诚信为润滑剂,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规范社会运行秩序,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为建设全国诚信示范城区添砖加瓦。
经过一段时间建设,今年8月中旬,宝安区搭建的全国第一个涵盖法人和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的区级信用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起以归集、共享、奖惩为一体的“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该平台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如何运作?平台如何成为惩罚失信奖励诚信一把“利剑”?
构筑大诚信体系
助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去年11月,福永街道某电子公司未依法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关安全设施设备,被宝安区安监部门列入安全生产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相关信息被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监管及警示”类信息。该企业未来在行政许可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专项资金申请、金融贷款申请等方面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有了失信记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宝安都将寸步难行——去年11月,沙井街道网格员黄某因上班赌博被开除,他的相关信息被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后,3年内将无法再应聘宝安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岗位。
观察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通过建设诚信体系,来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有益探索,宝安区作为深圳市的人口大区、经济大区和产业大区,人口和企业众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压力巨大,通过诚信体系的建设,以诚信文化引导企业和自然人的行为,以诚信为润滑剂,理顺社会运行秩序正当其时。
这不仅是宝安区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更是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诚信建设,要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目前,深圳市也提出,要着力在营商环境改革、诚信管理体系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为此,以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为基本遵循,去年9月以来,宝安吹响了大诚信体系建设的号角,着眼打造诚实守信的一流营商环境。宝安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法委(社工委),强力推进大诚信体系建设。并制定了《宝安区“大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同时还新设立专门机构——宝安区公共信用建设中心,专业专注推进大诚信体系建设。
据了解,该项工作以法人、自然人为诚信主体,以诚信数据归集为切入口,以大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为支撑,构建“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实时将全区法人、自然人的守信、失信行为数据归集到大诚信数据平台,深化信用数据在政务、社会两大领域的应用,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倒逼法人、自然人诚信守法,营造“守信者一路畅行,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诚信文化、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
收集8.76亿条信用数据 实现法人和自然人全覆盖
经过一段时间建设,今年8月中旬,作为2017年深圳市信用体系改革唯一试点区的宝安区,正式上线运行宝安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构建起以归集、共享、奖惩为一体的“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
该平台上线之后,市民可以通过线上宝安通APP、宝安信用网及线下区政务服务大厅等多种查询渠道,实时查询到相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法人信用信息依法对社会公众全面公开;自然人信用信息只有本人及其授权人可以查询。笔者查询某企业的信用信息发现,首页设置了体检报告式的“信用综述”,全面展示了该企业信用状况,成为企业之间商务合作、员工应聘等多方面的参考。
在大诚信体系的后台,是如何记录其失信和诚信行为?其背后是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信息来度量。宝安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宝安的大诚信体系是以诚信数据归集为切入口,截至目前,宝安已收集了8.76亿条信用数据,这些数据信息成为建设大诚信体系的“地基”。
据了解,目前,宝安全区90.4万家法人和534.2万名自然人全部纳管,实现“两个100%”全覆盖,目前整合、采集的信用数据高达8.76亿条,形成基本、资质及许可、处罚、司法、监管及警示、荣誉和其他等7大类信息共453项信用目录,其中法人信用目录301项,自然人信用目录152项。
这些信息在宝安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中,实现每月定期归集、更新。这些数据信息是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收集?据了解,这些海量信用数据通过五大渠道归集:一是引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据;二是归集全区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等政务信用数据;三是关联区网格化智慧管理的实时信息;四是导入水电气、电信运营商等公共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五是对接社会征信机构,完善自然人信用信息。最后信用数据经过梳理、比对、清洗、检验,形成法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自然人两份信用报告。
联合应用信用信息
成为惩戒失信一把“利剑”
看似纷繁复杂的信用信息,在经过梳理之后,成为惩戒失信一把“利剑”。
比如,宝安目前实现信用信息平台与宝安区各业务各系统的对接。平台与区智慧政务平台和网格化智慧管理手机终端管控通实时对接,宝安区环水局、城管局、安监局、人力资源局、住建局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单位,在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及公共资源交易等环节中,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办理法人的公共信用信息。诚信法人和诚信自然人可享受“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捷服务。相反,对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消防、恶意欠薪等方面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将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在行政许可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专项资金申请、金融贷款申请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被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作出判决或行政处罚的严重失信个人,在积分入户、择业就业、申请政府福利等方面也会受限。当然,为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大诚信体系建立了网上全流程的异议在线申诉及信用在线修复等机制,对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将不再纳入联合惩戒范围。
信用信息平台还面向专业机构,创新开展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与鹏元征信合作,整合鹏元覆盖全国的个人基本信息,以满足人力资源中介对个人信用产品的需求;通过“企信惠”项目,将商家信用信息推送给消费者,实现消费者、商家、市场监管部门三方信息互通互评。
信用信息平台还面向企业协会,积极探索信用评级、承诺和评优等新领域。今年4月18日,宝安区成立了全市首家信用专业协会——宝安区信用促进会。该协会已与中国中小企业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主要承担信用承诺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的研究,结合信用承诺公示和联合奖惩机制,推动信用承诺书在政务、商务、社会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同时负责区级诚信示范园区、诚信示范单位、诚信品牌的评选组织等工作,充分发挥诚信主体的示范作用。
另据了解,宝安目前还正紧锣密鼓实施“诚信+”战略,推进“诚信+网格管理”、“诚信+安全生产”、“诚信+环境保护”、“诚信+查处违建”、“诚信+劳资纠纷”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对失信行为加强监管和加大惩处力度,实现失信信息的实时共享、实时推送,强化诚信价值导向,从而倒逼法人、自然人诚信守法,形成诚信文化,全力以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以案说“信”
1、街道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率先实行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制度
航城街道在公开招聘115名街道工作人员时,率先探索在报名程序中设置“信用承诺”条款,每名报名者需承诺个人提供的相关材料真实可信,伪造作假等失信行为将被纳入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同时,对拟录用的115名人员将全部依授权进行公共信用审查,核实个人是否存在违法、涉诉、违纪等负面信息。
2、行业主管部门率先实行以信用管理为导向的新型监管机制
宝安区文体旅游局针对文化行业出台《宝安区文体旅游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宝安区文体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规范性文件,搭建文体旅游市场诚信监管平台,实时对接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对辖区纳管的1781家企业全部进行信用评分,按照“高信用评分少查、低信用评分多查”的原则进行动态监管,有效提升了执法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3、企业因恶意拖欠员工工资
被纳入联合惩戒对象
西乡街道某科技公司因恶意拖欠员工工资75851元,被宝安区人力资源局行政处罚,相关信息被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后,该企业在申请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时受到否决。
据悉,宝安对辖区企业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消防、恶意欠薪等方面存在的严重失信行为,统统都将纳入区公共信用平台,信息实时共享推送给全区各监管执法部门,失信企业将被列为重点联合监管对象,在行政许可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专项资金申请、金融贷款申请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
链接
问:宝安大诚信体系有何特点?
答:对象全覆盖监管。截至2017年7月底,全区90.4万家法人和534.2万名自然人全部纳管,实现“两个100%”全覆盖,整合、采集信用数据8.76亿条。
数据全口径归集。海量信用数据通过五大渠道归集,一是引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据;二是归集全区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等政务信用数据;三是关联区网格化智慧管理的实时信息;四是导入水电气、电信运营商等公共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五是对接社会征信机构,完善自然人信用信息。最后信用数据经过梳理、比对、清洗、检验,形成法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自然人两大公共信用信息。
信用全领域应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开通了线上宝安通APP、宝安信用网及线下区政务服务大厅等三种查询渠道。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将信用信息通过互联共享,逐步嵌入到全区行政审批、行政监管及公共资源交易等环节中,推动法人和自然人信用数据在政务领域和经济社会事务作为参考,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
问:宝安实施“诚信+”战略是什么?
答:在各领域大力推广诚信应用,建立“诚信+安全生产”、“诚信+文化执法”、“诚信+环境保护”、“诚信+劳动监察”、“诚信+人员招聘”、“诚信+查处违建”等机制,把诚信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过程,大力提升大诚信对各种失信行为的震慑力,让失信者确实付出代价,让守信者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实惠。(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