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访谈回顾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5-16 15:42:08

  主持人苏荣才(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主要是介绍深圳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情况,并且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女士;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邓晓俊先生;

  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副局长闵晓波先生;

  市科技创新局一级调研员于英普女士;

  我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苏荣才下面,我们有请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女士,介绍深圳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相关情况。有请!

  郑秀玉: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加快建设全链条一流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水平。高等教育跑出了“深圳速度”,十年来新建高校8所,全市高校数量达到17所,高校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职业教育高端发展,部省支持深圳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创新高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正式成立,产教融合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深圳经验”向全国推广。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近三年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54.4万个,组建了71个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在国内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

  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深圳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一些做法和成效。一是做强高等教育,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近年来,我市高水平设置了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并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深圳技师学院成功转设为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建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教育部已发布拟同意设置的公示。出台《关于推进深圳大学等8所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方案》,推动全市高校对标世界一流,分层分类卓越发展。印发了《关于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实施方案》,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大力建设一流学科。积极推动高校快速响应市委市政府产业战略布局,大力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目前,我市高校正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低空经济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二是聚焦科教融汇,持续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依托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加速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在高校布局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成立西丽湖X9高校院所联盟,目前全市17所高校院所实现174门课程互选、近6000台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推动高校聚焦国家战略,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引导高水平大学与鹏城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目前,全市高校有各类科研平台超过690个,其中部级以上约60个,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78个,深圳大学还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提升产学研用协同水平。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深圳模式”。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产教深度融合进行系统部署。积极推动高校对接“20+8”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45个特色产业学院、21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认定7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共建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被选为国家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今年,我市还将推动职教城建设,培育第三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新一轮市域产教联合体,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四是夯实基础教育,扎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引领和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必须从打牢基础做起。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百万学位建设,近三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超过了“十二五”“十三五”总和。同时,我市认真落实“五育并举”,扎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印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全市小学初中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举办150场“双百”人工智能专家进校园活动。“深圳市学生创客节”参与量达到15万人次,1200多名学生被认定为“明日科创之星”。今年,我们还将举办“深圳市中小学生科学节”,召开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系统部署。五是加快人才引育,奋力打造大湾区人才聚集地。高等教育方面,我们积极落实深圳市新一轮人才政策,大力实施高水平引才计划。积极推动高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支持引导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生。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完善教师引进培养机制,去年全市引进1.1万名优秀教师来深从教。出台校长教师发展体系和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市级以上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书记)工作室达到218个,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基础教育领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8项,位居全国第三。

  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战略部署,以“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为目标,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建立完善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链条一流教育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打造与深圳城市地位相匹配、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更好满足市民群众期待的教育高地,为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教育力量。谢谢大家!

  苏荣才:感谢郑秀玉局长的介绍。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新华社记者提问。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请问郑秀玉局长,深圳在推动高校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有何举措?如何引导学科专业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谢谢!

  郑秀玉:非常感谢这位新华社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深圳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的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高校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南科大的数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全市有8所高校、40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市属高校6个学科进入ESI前1‰,44个学科进入ESI前1%。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从全市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当中,遴选了一批一流学科培育学科,在资源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优势、最有潜力的学科。力争在未来3-5年内,全市高校新增2-4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学科,3-5个学科进入第六轮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二是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全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统筹,定期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组织全市高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响应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一轮战略布局,大力加强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以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超常规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低空经济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更精准对接。2024年,3所高校增设人工智能专业,2所高校增设集成电路专业,3所高校增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三是深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协同,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我们充分发挥深圳优势,引入社会各界优质资源共建高水平学科,探索“高校+龙头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相互融合的学科共建共享新机制。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科建设全过程,推动高新原创科技成果进教材,将深圳丰富的产业资源转化为学科建设优势。比如说,南科大和龙头企业共建半导体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圳大学与腾讯共建人工智能学院,也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另一方面,深化科教融汇,加强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协同创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学科建设。比如说,深圳高校与鹏城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新筹建的深圳海洋大学与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统筹规划、一体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海洋领域新兴交叉学科等等。谢谢大家!

  记者:我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我这个问题想请教邓晓俊副部长,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人才发挥着主体性支撑作用。请问在人才工作中,如何创造更多平台和机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引进、用好和培养人才?谢谢!

  邓晓俊:谢谢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提问。“ 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人才发挥着主体性支撑作用,人才既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高质量的人才。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按照市委的要求,着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服务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围绕你刚才讲的问题,我们人才工作主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聚焦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持续汇聚八方英才。聚焦“双区”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经费支持、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政策服务。编印《深爱你 圳等你》人才综合资讯图书,以“人才视角”,全景式展示深圳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每年举办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向世界讲好人才与深圳双向奔赴的故事。建优建强国际人才街区,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的良好城市氛围,让深圳始终对人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目前,全市各类人才超679万、高层次人才2.5万、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超20万人,越来越多人才汇聚这座“让人圆梦的城市”。聚焦前海开发开放,打造前海国际人才港,拓展深港青年梦工场,吸引、孵化1.1万余名港澳台及国际人才、650余家创新创业团队筑梦前海、链接全球。聚焦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联合香港编制联合政策包,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区,推动河套成为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的地方。第二,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人才创新创造。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我们人才工作聚焦服务“20+8”产业集群建设,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人才引领驱动城市发展。坚持“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相结合,“一事一议”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做大海外人才增量。实施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对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提供最高2000万元长期稳定经费支持。引进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在深圳创办深圳科创学院,助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实施“技能菁英”培养计划,授权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持续深化“双元制”、“订单式”、学徒制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质量“双提升”。第三,紧扣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培养人才。要把青年培养成栋梁之才,首先得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持续加大教育领域人才政策倾斜力度,强化特聘岗位奖励支持,下放高层次人才评价权力,支持教育系统自主评聘、引进优秀人才,全市中小学校近年引进高层次人才341名,全市17所高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超8000人,成为相关学科、专业的中坚骨干甚至引领性力量,为深圳打造教育高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接下来,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将认真落实市委工作部署,按照“三个更加”要求,尽快出台海外人才汇聚、特聘岗位、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等具体政策举措,实施顶尖人才、企业人才、创业人才、青年人才汇聚项目,为人才在深圳创想创新创造、追梦筑梦圆梦提供更多支持。谢谢!

  记者:深圳日报记者,提问于英普一级调研员。创新是深圳的特质和基因,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圳将如何加强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加速汇聚创新资源,切实服务产业发展?谢谢!

  于英普:首先非常感谢深圳日报的提问。市科技创新局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位一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49亿元、占GDP比重达5.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创新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第二。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支持高校基础研究和开放创新。具体通过实施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对深圳12所高校的基础研究项目实行“稳定支持、资金切块、自主立项”。支持高校建设科研平台,支持南科大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深大、南科大等高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及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
作为深圳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加强对高校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支持高校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探索“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校+龙头企业”等科研合作模式,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载体建设,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二是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建立科教融汇、协同攻关机制,支持哈工大(深圳)、南科大等深度参与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重点科研机构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专长和作用,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坚。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市高校近3年登记技术合同1755份。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高效对接,进而增强深圳创新的内生动力。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全球全国高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深入开展“市校双向奔赴 携手共融四链”专项行动,实施“双一流”知名高校科技创新精准双招双引,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研究院,支持高校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创新载体,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
三是大力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形成了天下英才聚鹏城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6.4万人年。依托深圳医学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通过南科大、深圳先进院等创新平台,引进埃菲·杰曼诺夫等顶尖科学家全职来深工作。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项目200余个,培育出光峰科技、奥比中光、云天励飞等企业,人才优势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人才是第一资源。接下来,我们将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以“职能单位+试点单位+战略创新平台”为改革主体,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谢谢!

  记者: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提问。我的问题给闵晓波副局长关于人才的,推动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请问深圳有哪些举措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成效如何?谢谢!

  闵晓波:感谢记者朋友对我市技能人才的关注。可以欣慰的说深圳一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热土和沃土。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的改革创新。经过多年发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占比均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我们着重抓好以下4个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涵盖技能人才成长全周期的政策体系。实施技能人才培训、技工教育、阵地载体建设、技能评价、技能竞赛等1+N政策措施,满足不同层次技能人才个性化需求,带动技能人才梯次发展。近5年,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460万人次。二是大力推进产教评一体化技能生态体系建设。聚焦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以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为链主,以政、企、校合作为平台,聚集产、教、评资源,开发新技能、新标准、新课程,促进人才链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三是构建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技工院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开展技能培训,优化技工院校发展布局,组建成立技工教育集团,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四是不断完善技能人才激励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设立“深圳工匠活动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选树高技能人才榜样标杆,评选鹏城工匠、技能菁英,积极推荐我市技能人才参加全省、全国、世界技能大赛,激励更多的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今年我们市就有四名技能选手代表国家参加在法国里昂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

  目前,深圳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深圳产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家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相关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的具体要求,加大政策、财政、用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一是着力强化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作用,提升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到202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提升到40%以上。二是着力筑牢技能教育培养根基。加大对行业企业培训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强化职业(技工)院校基础作用,到2025年,累计建成8所省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建设15个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布局合理、机制健全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网络。三是着力建设高水平技能生态体系。大力推动技工院校同龙头企业建立广泛的产教联盟,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四是着力营造技能人才敬业乐业氛围。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在此,也请媒体朋友们多关心关注深圳的技能人才,多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励志故事,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走技术成才的道路,为深圳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谢谢!

  苏荣才:好的。刚才,郑秀玉局长介绍了深圳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和邓晓俊副部长、于英普一级调研员、闵晓波副局长就深圳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情况,回答了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这次发布会的图文实录将在深圳发布和深圳政府在线等官方平台刊发,同时,读特、壹深圳、i深圳等媒体平台也会有图文和视频的回放。

  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webwxgetmsgimg.jpgwebwxgetmsgimg.jpg